这一波AI浪潮是否是泡沫?

2024-10-30Story
chatgpt
chatgpt

今天是2024年10月30日,自从ChatGPT在2022年11月发布以来,人工智能(以下简称AI)的热度持续上升,它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。但也有人说AI是泡沫,做到实质性落地并且收益的公司屈指可数。这篇文章会结合历史,最新的前沿进展,分享一下目前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。

<!--more-->

回顾历史
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

目前的AI浪潮,和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浪潮非常相似。

90年代互联网浪潮

90年代互联网开始商业化,经济方面1994年到1995年,为了防止经济过热,美联储连续加息7次,将联邦利率提高至6%,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,1995年到1998年,纳斯达克指数上涨了168%,这里面的重要原因就是互联网的出现。如今的互联网巨头都是在那个时候创立的,谷歌亚马逊是1995年左右,百度,腾讯,阿里99年左右。随后的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,大量公司破产倒闭,行业重新洗牌。普通人站在当时1999年的时间点上,也是看不清未来互联网能做什么。但是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互联网公司不仅活下来了,而且成为了目前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巨头。

当时的互联网,可以落地的应用并不多,无非就是浏览器,电子邮件。直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,我们才真正看清了互联网能做什么。2002年,我还在上学,当时的同班同学谁会注册QQ,谁就是交际花。2003年《梦幻西游》发布,2004年《魔兽世界》发布,2005年QQ空间发布。这时候互联网才开始真正进入大众视野。随着2007年,乔布斯掏出初代Iphone,又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,互联网创造了无数新的工作岗位并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。

再看看现在的AI,和90年代末的互联网非常相似。经济方面,美联储从2022年3月到2023年6月加息11次,但是以英伟达为首的科技巨头股价却屡创新高。站在当下的时间点上,目前的AI和2000年的搜索引擎非常相似。

人工智能和搜索引擎

现在的人工智能应用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,目前使用最普遍的还是聊天机器人,比如ChatGPTGeminiClaude, 文心一言通义千问豆包等等。他们都很强,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,你把ChatGPT摆到他面前,他也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,这个问题或者叫提示词(prompt)的质量决定了AI给你回复的质量,这个和早些年的搜索引擎其实是一样的,会百度一下,和Google一下, 以及关键词的选取,得到的结果质量是完全不同的。也说句不好听的,人与人之间使用搜索引擎的能力差距比人和猴子的差距还大。放到AI的时代还是一样。AI和搜索引擎都是8个字遇强则强,遇弱则弱。当然了,搜索引擎不是互联网的全部,聊天机器人也不是AI应用的全部。未来肯定会有更多面向更大众化的应用。

AI能否替代程序员

先说结论,AI无法代替程序员,但是会让很多程序员失业。从最早的Github Copilot以及国内的Baidu ComateMarscode, TONGYI lingma到现在的AI 编辑器Cursor, 对于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。第一次使用Github Copilot,看到它真的明白我的业务,和并且给出符合我自己风格的代码提示的时候,让我有种“伯牙摔琴”,找到知己的感觉。这感觉是直冲天灵盖的那种震撼。这样的工具对于一些CURD工程师,调库侠,是巨大的威胁。特别是当你使用的语言和框架比较老而且非常普遍的话,这种冲击会更加明显。但是,如果你做的是真正的前沿创新,更高一级的抽象,大型应用的架构设计,AI永远无法替代你。

目前的状态

mmlu
mmlu
从目前的趋势来看,Scaling Law没有问题,大模型就是参数越大,能力越强。但是由于大模型训练的算力需求巨大,可以预见的未来都是少数巨头和独角兽公司有能力自己训练,比如谷歌,meta,百度,阿里,OpenAI,月之暗面,清华智谱等。所以普通人小公司就没有机会了吗?并不是。先看下大模型的缺陷和痛点。

toB的痛点

目前大模型无法解决以下问题:

  1. 知识局限性:通用的模型对于实时的,未公开的,私域的,离线的,无能为力。因为大模型一旦训练好它的知识库就锁定了。
  2. 复杂业务场景: 现实中的业务场景非常复杂,比如金融,医疗,法律,教育等特定领域。它们往往拥有已经在使用的传统系统,目前的对话大模型无法对接这些复杂的系统和业务场景。

RAG和Agent

解决大模型的以上两个问题我们需要:

  1. RAG(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) 检索增强生成。原理就是给大模型外挂一个数据库,让它从数据库中检索出相关的信息。再总结生成回答。
  2. Agent:类似与中间层,通过一个或多个Agent来构建一个workflow连接现有系统构和大模型。

基于以上的方向,目前看到的toC的应用是

  • 知识库管理系统,例如Google的NotebookLMObsidian等。
  • 问答引擎:例如Perplexity等。

这些东西目前还都是一些极客在用,离大众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其实和所有的技术革新浪潮一样,刚出来的时候都是比较“小众”。

AI和智能手机

toC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智能手机和AI的结合,目前的大模型和现有的智能手机还在进一步融合,将来AI一定是系统级的,可以在任何时候无感使用。而不是像现在一样,需要安装一个APP然后尬聊。所以可以预见的将来,还会有新一波的换机潮,现在的所谓“智能手机”在和AI高度集成的手机面前,就跟以前的诺基亚一样。

学术研究的进展

AI在学术领域的帮助,可以说是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自从2017年那片神级的论文“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”,基于Transformer的新发现层出不穷,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人工神经网络,化学奖颁给了Deepmind用人工神经网络破解蛋白质结构的团队。在这之前还有研究团队用机器学习取得了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进展,最近这几天还有团队利用Transformer发现了16万种新病毒。以前的学术研究是先提出设想,排除其它干扰做实验验证,然后得出结论。而结合AI的学术研究是直接面对混沌的现实世界得出理论和规律。这种改变是根本性的,并且跨学科的。而且未来的新技术还能和AI结合,例如量子计算,元宇宙,机器人,Web3.0。

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,你还怀疑AI是泡沫吗?

评论区

暂无评论